专业法律服务
Professional Solution
编者按:随着短视频的迅猛发展,一些自媒体博主以剧本演绎冒充社会新闻等方式进行虚假摆拍,以此收割流量、牟取私利,相关违法行为引发全网公愤,从严从重打击成为舆论共识。近期,舆论场又曝出多起虚假摆拍事件,引发较多关注。法治网舆情中心选取典型事件样本,分析摆拍类舆情事件的突出特征,点评当地官方舆情处置工作。
舆情综述
梳理近两月的舆论场,以下几起发生或曝光的虚假摆拍案事件舆情热度相对较高。
1. 网民称“考生高考作弊家长用钱摆平”事件。6月8日,一段视频在重庆当地微信朋友圈热传,一拍摄者问“昨天娃儿高考作弊遭发现了,现在是什么心情”,一穿着某民间足球队队服的“家长”回应称“花点儿钱把事情了了,具体就不方便透露了”,视频迅速挑起舆论对教育公平的焦虑之情。当日18时许,微信公众号“网信南岸”发消息称,经公安机关调查,视频系两人在某体育公园足球场摆拍相关视频并发布到朋友圈,目前该视频已删除。微博话题“#高考生作弊家长用钱摆平系摆拍#”冲上热搜后,媒体批评称“教育公平岂容流量玷污”。6月13日,微信公众号“公安部网安局”通报该事件,网民杨某民、蒋某华被重庆警方依法处罚。
(“考生高考作弊家长用钱摆平”摆拍视频截图)
2. 四川男子称“摆摊要提点”被处罚事件。7月9日,四川自贡荣县烧烤摊主张某通过抖音账号发布“摆摊遭黑恶势力驱赶威胁”的视频。视频显示,有疑似城管执法人员检查时对出镜男子称“摊摊儿是规划好了的,摆在哪我说了算”,嚣张无礼的言行引起公愤。部分网民质疑基层执法部门是“地方黑恶势力欺压摊贩”,也有网民怀疑是摆拍。7月14日,抖音号“荣县公安”发布张某道歉视频,其承认视频为虚构。张某因散布谣言被警方给予相应行政处罚。舆论多谴责这种消费公众信任的做法,如有网民感慨称“流量如炭火,用不好只会烧毁自己的生计”;有自媒体发文称:“网络匿名从不是‘免责符’,网络造谣没有‘免责券’,流量至上的生意经终会变成法律罚单。”
(“摆摊遭黑恶势力驱赶威胁”相关警情通报)
3.“女子丢包被索要5万”事件。8月初,一段自媒体发布的所谓“测试路人诚信”的视频受到关注。视频中,一女子将某名牌包放在街头,称若有人拾金不昧将给予千元奖励。随后,一名男子“捡”到了包,女子追上去男子却索要5万元,最终女子转款1000元拿回了包。该视频在抖音等多个社交平台传播,获赞2000余次,网民多指责男子素质低下。8月8日,上海静安警方发布通报称,网传“女子测试路人诚信,被索要5万元归还费”视频为自导自演,策划者为奢侈品回收店店主刘某某及其员工李某某,“捡包”男子是他们通过经纪公司以酬金400元聘请的演员方某某,目的是提升店铺知名度、吸引流量。目前,刘、李二人因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女子丢包被索要5万”摆拍视频截图)
4. “境外反华组织教唆摆拍暴力执法” 案。8月14日,国家安全部公布一起标题为《跨境卖惨终成空》的案例。据悉,张某国内企业经营不善负债,赴境外务工后因无合法身份面临遣返风险。境外反华组织以“政治庇护换取居留身份”为诱饵,提供详细拍摄剧本,还提出“画面暴力血腥”“效果要惨”“抓拍增强真实感”等要求。在反华组织教唆下,张某联系到亲属金某,金某明知此行为违法,但在张某利诱下组织两名人员假扮警察,前往张某父母家中伪造现场,拍摄数张所谓“警察暴力执法”的照片,并将材料发送境外,但境外反华组织在收到照片后未履行对张某的所谓“承诺”。该案最终被国家安全机关破获。央视网、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等转发相关内容。舆论将此案称为一场“政治避难”闹剧,指出“因一己之利参加境外反华活动,为反华势力提供煽宣‘弹药’,但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境外反华组织教唆摆拍暴力执法”案例介绍)
5. 网民发布“送外卖痛哭”等视频事件。8月15日,公安部网安局发通报称,自6 月 14 日起,网民杨某在视频账号“苏星颜努力中”“小颜拼搏中”等中更新数十条作品,他身穿外卖骑手工服,哭诉“后悔没好好读书”“凌晨四点送外卖”“每天跑十几个小时外卖”“一个差评一天白干”等悲惨经历。自7月下旬开始,随着相关视频的热度增长,“苏星颜”发布了标题为《视频上了1000多万大热门,我究竟做对了什么》的视频,以“下单 99 元面膜附赠短视频课程”的套路,诱导网友添加其个人账号购买课程。山东青岛警方已对违法行为人杨某处以行政处罚。通报内容被“@北京日报”等媒体关注转载,“#当3天外卖骑手拍数十条视频卖惨#”等多个话题冲上热搜,累计阅读量近300万次。网民感慨“假剧情伤害真骑手”,表示真正的骑手困境需通过制度保障解决,而非被流量贩子消费。
(“送外卖痛哭”虚假摆拍视频截图)
此外,四川省成都市市监局通报“冻鸭肠伪造鲜鸭肠”、江西萍乡武功山景区现“天价西瓜”、杭州地铁一男子爬进车厢吓跑乘客等网络摆拍事件也有一定关注度。
舆情分析
观察上述案事件发现,这一阶段的虚假摆拍舆情事件曝光数量多、频次密集,事件真相反转,公众情绪摇摆不定,令舆情热度绵延不断,整体表现出以下三方面特征。
1. 多以公共利益和社会热点为话题切入点
此前,舆论场的摆拍事件大多视觉冲突性较强,比如抖音用户“阜阳敏姐”摆拍被前夫家暴、知名网红“二驴”直播摆拍自己被绑架、四川两女子在直播间打架“血流不止”等,自编自导自演的剧情极容易触动社会神经、博取社会同情。而与之相比,近期的一系列摆拍事件舆情性质相对温和,多从社会热点、公共利益等话题角度切入调动网民情绪。比如,网民摆拍“高考作弊用钱摆平”事件,将高考这一社会热点作为话题背景;四川“冻鸭肠”摆拍事件则触及公共食品安全这一社会痛点。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件,却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的社会不公、权利失衡等普遍性问题,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反应,成为自媒体捏造假新闻的“流量密码”。尽管切入角度、表现形式等各异,但摆拍行为的底层逻辑并未改变,都是通过发布虚假视频吸引公众注意力。
2. 借虚假摆拍方式“起号”现象有所增多
现实生活中,行为人进行虚假摆拍的动机和目的多种多样,比如有人为了商业营销,追求长期的经济收益,有行为人通过编造虚假故事吸引关注,再通过带货、打赏等方式获利等。其中,部分行为人以虚假摆拍方式“起号”的现象值得关注。网络“起号”是指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开通账号后,通过运营吸引粉丝、获取流量并实现商业转化的行为。个别网民为了实现从“默默无闻”到“一夜爆红”的目标,靠剧情摆拍、编造事件、虚构或夸大冲突场景等情节手段“博出位”。近日,以“苏星颜”等为关键词的系列账号卖惨摆拍事件引发舆论热议。该账号自3月注册以来只跑了10单,没有实际从事骑手配送工作,更新的作品场景、情节高度雷同,其真实目的是引流卖课,“起号”变成赤裸裸的“造假”。又如,杭州一男子为博眼球匍匐爬进地铁车厢,后发视频并配文称“我能(起号)成功吗”,出格行为受到舆论抨击。这种违规“起号”行为涉及虚假信息传播、制造社会矛盾或欺诈,极大违背了社会道德,属于触碰法律底线的违法行为。
3. 基层执法虚假摆拍增加涉法涉稳风险
虚假摆拍的本质就是捏造没有发生过的事实。而一旦虚假摆拍与涉法话题挂钩,相关舆情可能对官方执法公信力形成冲击,引发涉法涉稳风险。如四川荣县男子称自己摆摊烧烤被城管人员“要提点”,当事人以“黑恶势力”“蛮横执法”等为噱头编故事,刻意营造“官民对立”叙事,不仅抹黑当地城管执法形象,挑起了情绪对立,还引发公众对执法公正的质疑。又如“境外反华组织教唆摆拍暴力执法”案,境内外人员勾结、蓄意制造暴力执法假象,令该案从一般的摆拍炒作,转化为危害我国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涉法舆情,更给敌对势力借题发挥、攻击我国人权保障和法治建设等提供素材。当前国内外舆论形势风云变幻,需高度警惕一些带节奏、消费公众情绪的摆拍行为,对公众产生误导,带来潜在社会危害。
舆情点评
针对上述摆拍乱象,公安、网信等职能部门积极响应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短视频领域诸如虚假摆拍、散布不实信息、违反公共秩序及不当营销引流等行为,持续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法治网舆情中心梳理官方舆情处置工作,总结其中的经验与不足,供各部门参考。
1. 充分研判舆情风险并快速回应
如舆论所言,虚假摆拍与网络谣言紧密相连,是“制造谣言、放大谣言的病毒载体”。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舆情处置,就是从发现舆情到调查核实再到澄清真相的过程。对那些已经引发关注、疑似摆拍的负面舆情,官方应研判事件背后的舆情风险,在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及时回应关切,压缩虚假信息的发酵空间。比如“考生高考作弊家长用钱摆平”摆拍事件,舆情当日曝光,网信部门当日澄清,及时消除了网民有关教育不公、背后有保护伞等质疑声音。相反,在女子“丢包测试”事件、男子称摆摊被城管人员“要提点”事件中,网民连日来争论不休,舆论场衍生大量“地域黑”杂音,但官方在舆情发酵数日后才作出正式回应,舆论引导效果受到影响。
2. 积极主动发布信息引导舆论方向
在实体处置的基础上,官方各部门还积极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在个案处置方面,公安、网信等各部门主动公布案事件信息,详细公布事件经过,用权威声音引领舆论走向。比如,公安部网安局对网民称“高考作弊家长用钱摆平”、“苏星颜”系列账号发布卖惨视频等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进行“升格”通报,进一步明晰摆拍行为的违法性质,公布对行为人的最终处理结果。在普法宣传方面,国家安全部公布“境外反华组织教唆摆拍暴力执法”案,突出警示教育意义,传递严惩摆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决立场,弘扬了社会正气。
3. 借媒体引导强化公众法律认知
为帮助公众识别违法摆拍行为、增强理性认知,媒体充分发挥引导职责。8月初,央视《今日说法》特别栏目策划并推出“净化网络空间”系列报道《虚假的外卖视频》和《直播“闹剧”》,以“苏星颜”系列账号卖惨和“成都两女子直播间斗殴”事件为样例,揭秘违法行为人摆拍动机、剧本策划、团队协作等过程,相关报道获“@普安检察”“@湖南日报”等政法官微和媒体转发。《工人日报》、“@中国三农发布”关注以起号、营销、带货等为目的的畸形摆拍利益链条;大皖新闻、上游新闻等聚焦类似摆拍视频的危害性,设置“#短视频摆拍透支公众信任#”“#摆拍卖惨牟利套路走不通了#”等多个话题,引导网民积极思考。在从个案到现象、从表象到本质的讨论过程中,公众对网络摆拍的核心逻辑、炒作套路等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舆情分析师 王媛
编辑:靳雪林
Links: Ministry of Commerce Market Regulation IP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Justice
重要链接:中央人民政府 司法部 法制办 法院网 商务部 市场监督管理局 商标局 知识产权局 版权局 公安部 发改委 外汇局
海关总署 财政部 税务局 自然资源部 证监会 金融监管局 民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保部 药监局 工信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旅部 生态资源部 农业部 航天局 港澳办 侨办 卫生健康委员会 统计局 新闻办 新华网
Contact Us 聯系我們:18930220709 13818266096
Copyright © 2013-2015, www.bilawyer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2013-2015, www.bilawyers.com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沪ICP备13021809号-1
A professional legal service website for businesses and professionals! 法律咨询、诉讼代理、合同翻译,找中英双语律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