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法律服务
Professional Solution
(2016年05月26日 07:29:1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截至5月21日,2016年内地电影总票房达到200亿元,总共用时142天,比2015年达到这一水平提前了37天。业界普遍预测,按照目前票房增速,2016年内地电影总票房有望达到550亿元,甚至是600亿元。
在电影市场票房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买票房”和“偷票房”却变得相当普遍,相应的造假手法也不断翻新。业内人士认为,票房潜规则的盛行,背后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和不到位的市场监管。如果纵容这一行为,将极大地扰乱正常的电影票房秩序,也为未来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公开的秘密
今年3月4日,《叶问3》上映,在获得观众好评的同时,其票房也不断创出佳绩。但紧接着,大量网友和媒体开始质疑《叶问3》票房造假。
根据大量观众举报,《叶问3》上映后售票状态出现了异常:平日最不受观众待见的场次、位置,反倒成了拥抢的热点。在北京一些影院,甚至出现了《叶问3》早场和午夜场爆满的情况,甚至还有前三排座位一抢而空,最佳的中间座位却空空荡荡的情况。同样的情况,在全国多地的影院密集上演。
上述情况很快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3月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以下简称“电影局”)表明态度,称近日部分影片和影院出现虚假排片、票房注水现象,对电影产业构成严重干扰,破坏了市场秩序,正对相关情况进行排查。3月7日上午,电影局约谈《叶问3》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严肃处理此事。3月7日晚,电影局下达通知,要求各大电商提供与《叶问3》进行票务合作的合同,对近日票房异常波动进行排查。3月19日,官方调查结果出炉,证实该片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大银幕发行公司被勒令暂停发行业务,参与不实排场、情节严重的73家影院被曝光及通报批评。
事实上,《叶问3》并不是票房造假的始作俑者。伴随国内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票房造假问题一直层出不穷。
2009年上映的《阿童木》和《叶问3》一样,曾因票房造假,惊动了电影局。在媒体和网民不依不饶的“轮番轰炸”下,时任光线影业总裁、现任乐视影业总裁的张昭公开道歉。
2009年的电影市场,还不像如今这样火爆,更没有大量资本参与其中。因此,这一时期的票房造假,并不是电影公司或发行方直接自掏腰包购票,进而做大票房数据,而是毫无技术含量的“虚报票房”。
2009年,电影《阿童木》首周票房只有1700万元,却被发行方夸大成4000万。在影片上映前,光线影业看好该片的票房成绩,并乐观地预测首周末票房将超过4000万元,而在真实数据揭晓后,光线影业却仍按之前的预测数据谎报了票房。张昭解释,此举是为了保证能在媒体上报道周末票房数据,用以进一步吸引观众,拉高票房。
这一事件并没有给当时国内电影产业敲响警钟。一位从事电影发行超过20年的业内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在《阿童木》事件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喜欢“乐观”预测票房的电影制作公司和发行公司,仍大量存在。作为制片方的一种宣传手段,“战略性”地虚报票房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此后,票房造假开始变得越来越有“技术含量”。2014年3月上映的《英雄之战》让业内一片哗然:这部由何润东与陆毅主演的动作片,首周末取得4100万票房,但多家媒体和机构却披露该片投资方道和影业涉嫌大量“自购票房”,使其票房大大注水。同时,还有业内人士指责,《英雄之战》的“买票房”行为,对同期上映的其他几部影片来说,有扰乱市场秩序的嫌疑,属于不正当竞争。
2015年,以24.3亿高票房创下当时华语电影票房纪录的《捉妖记》,也曾被外界质疑为“买票房”。2015年8月下旬,《捉妖记》的票房已接近24亿,为冲击最高票房纪录、超过《速度与激情7》的票房,联合出品方之一的安乐电影突然使出“公益放映”的手段,宣布旗下覆盖17个城市的29家影院,针对《捉妖记》做免费公益放映,采取的方式是由片方付款包场,回馈给特定的群体观众免费观影。
免费公益放映的大招一出,最终使《捉妖记》拿下了当年国内电影票房的冠军。但网友和一些专业机构也指出,免费公益放映后,《捉妖记》的票房立刻出现了异常。据当时部分观众反映,一些影院从深夜1点到清晨6点一直放映《捉妖记》,且全部显示“座位已满”,还有每隔15到20分钟在同一影厅重新开场,部分场次依旧是“座位全满”。但事实上,这些放映场次空无一人,变身“幽灵场”。
2015年8月30日,安乐电影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对于影片出现的凌晨场次以及同一影厅场次间隔不到半小时的情况,“因总部公益放映安排要求下达时,跟一些影院沟通信息不畅,导致部分影城排映出错。”对于这一说法,外界并不认可。
除了“买票房”,“偷票房”也屡被曝光。2015年7月24日,韩寒处女作《后会无期》公映,当晚大量观众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反映,观看《后会无期》时,手中拿到的是《小时代3》的票;还有多地观众称,拿到《后会无期》的票,居然不是正规的机器打印的电影票,而是影院工作人员手写的票。对此,有观众质疑《小时代3》偷走《后会无期》的票房,也有网友质疑是影院在偷票房。
被处罚的《叶问3》也被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观众反映存在偷票房的行为——观众在观看其他影片时,手中拿到的是《叶问3》的电影票,而且上映时间也和想要观看的电影不符。
暧昧的态度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票房造假的原因无非是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想通过不同的手段,为各自获取最大利益。因此,才会出现从最简单的直接虚报票房,到目前的“买票房”和“偷票房”等不断翻新的造假手段。
“最初的直接虚报票房,主要还是为了吸引眼球。”业内人士介绍,此前电影市场没有这两年火爆,不少电影,特别是国产电影的关注度并不高,一些非常有品质的电影,也不被一般观众所了解。因此,为了获得足够高的关注度,并吸引观众走进影院,制片方、发行方和影院三方,往往会相互配合,夸大电影票房。
更为重要的是,此前虚报票房之所以能够在业内盛行,还有当时票房发布不够透明的原因。由于技术限制,实时公布票房的手机软件在2010年左右还没有开发出来。除了《中国电影报》每周发布的数据外,普通观众和媒体基本上没办法及时知道一部电影确切的票房数据。这就给了各方虚报票房的可乘之机。
但到了2016年,各大院线的票房数据已经对外公开,时光网、猫眼电影在内的多个手机应用软件,均可以实时查询这些电影票房信息。此外,国内统计票房的专项机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也开通了可实时查询的微信公众号。从前,电影公司“吹牛不上税”,现在,谁在吹牛一目了然。多位业内人士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目前电影公司虚报票房的现象已经基本消失。
不过,虚报票房的淡出并不意味票房造假的情况有所收敛。事实上,多数业内人士都认为,近年来“买票房”和“偷票房”的情况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而且相应的造假手法也不断翻新。
上述业内人士介绍,影票的制作方和发行方在电影上映后,一般都会自掏腰购买相当多场次的电影票。这样做首先能获得很高的票房基数,在对外首次公布票房时能拿出漂亮的成绩,并且凭借宣传和较高的票房数字来吸引一部分观众;其次,通过主动购买票房,还能在有限的院线资源中尽量抢占排片,能挤压同档期上映的其他电影排片场次;更为重要的是,发行方往往希望能够成为一线的发行公司,为了长远利益,也会配合制片方一起做高票房。
“如果一家制片方的电影能够获得高票房,未来就能吸引更多投资方;如果一家发行方发行的电影能够获得高票房,未来就能得到更多发行影片的机会。”业内人士还介绍,对于影院而言,制片方和发行方购买票房时,都只会购买早上、午夜场次的电影票,还有其他场次位置不太理想的电影票。这样一来,影院并不需要在午夜等场次进行放映,这就省下放映成本,既不用担心没有观众,还能获得一定的收益。“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午夜场十几分钟就能放映一部电影的原因。”
新影联院线前副总经理高军介绍,制片方和发行方通过“买票房”往往可以获得所花费用十倍的票房。电影《捉妖记》的出品公司、发行方以及参与公益放映的29家电影院,背后的投资方都是安乐电影公司,可以很轻松地买自己旗下院线的票房,如果只按成本价计算,最少花费400万就能买到4000万的票房——而这4000万正是帮助《捉妖记》成为当年电影票房冠军的关键。
曾经就职于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业内人士张燕强也表示,制片方在自己的院线内买票房,只需付出票房流转税、电影基金等不到10%的成本即可,这相当于片方只花不到100万元,就能实际得到1000万元的票房。
目前,业内对“买票房”这一问题存在不小的争议。《捉妖记》制片方就曾表示,公益放映场次票房需要花真金白银购买,而且会计算到总票房之中,并按数据进行交税,因此并不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电影局市场管理处处长周宝林也曾表示,“自购票房”现象并不属于违法,其行为相当于电商的各类促销活动,目前电影局也在对这一现象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讨论。
不过,也有不少中小制片公司认为,“买票房”行为,会占据其他影片的排片空间,已经构成了不正当竞争。有法律界人士表示,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必须有起诉方和特定对象的存在,才能构成刑事案件。也就是说,除非有与买票房影片同期上映的其他影片提起诉讼,并证明买票房行为对自身利益造成了损害,否则自购票房依然是属于电影局监管的范畴,相应的制片方和发行方均不必承担法律责任。
目前,业内对于“买票房”态度暧昧,而对“偷票房”则更是态度复杂。据业内人士介绍,所谓“偷票房”就是通过虚假售票的方式,将一部电影的票房“转移”到另外一部电影名下。在电影发行中,发行方和院线均会根据最终的电影票房进行分成,但往往发行不同的电影,发行方和院线的分成也会不同。因此,就有部分发行方和院线,相互串通,将分成少的电影的票房转移到分成多的电影名下,以此获得更多的利益。
“假如放映A电影,院线能够获得10%的票房分成,放映B电影,能获得20%的票房分成。如果两部电影的票房都是1000万,如果不偷票房,院线能够获得300万的收入。如果把A电影1000万票房中的500万转移到B电影名下,院线的收入就会变成350万。如果把A电影的票房全都转到B电影名下,院线就能获得400万收入。”业内“深喉”解释,这就是有时候观众拿着B电影的票却看的是A电影的原因。发行方和院线这种偷龙转凤的操作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
《经济参考报》记者还获悉,为了顺利实施“偷票房”,部分院线还安装了两套售票系统,这样的双系统一个用来记账,一个用来报账,除了能够在系统层面对偷票房进行伪装外,还能达到院线截留瞒报票房的目的——也就是院线可以通过系统作假,直接将高票房电影的部分票房中饱私囊。
火爆的市场
尽管目前电影票房存在种种乱象,但有业内人士乐观预测,今后,将有更多发行渠道和院线资源,会给更多的电影取得良好票房提供更为宽松的产业环境。而随着电影衍生品等其他相关业务的不断成熟,制片公司有望获得更多来自票房之外的收入。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便如此,如果不强化监管,制片方、发行方和院线为了蝇头小利而进行的票房造假,今后也很难淡出。
2012年开始,中国电影产业进入快速上升期,2012年到2015年,内地电影票房分别达到170.73亿元、217.69亿元、296.39亿元和440.69亿元,每年的票房增长均在30%以上,并呈现出增速不断加快的态势。
此外,国内电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也在快速增长。2010年,我国内地电影院数量为2000家左右,到2015年则达到5600家左右,短短5年时间,数量增长了180%。2013年,内地银幕数量为18195块,2015年内地银幕数量31627块,短短两年时间数量增长了13432块,增速达到74%。
尽管我国银幕数已达到北美银幕数(约40000块)的75%左右,与北美地区观影人次相同,但我国人均银幕拥有数仍远低于世界主要电影市场的平均水平,多数中小城市电影院资源仍十分紧张,因此我国电影产业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影院与银幕数量大幅增加,并且不断向中小城市,甚至县城辐射,大大便利了人们的观影,刺激观影人次快速增长,这将进一步推动了全国票房的爆发。
除了直接的票房收益外,火爆的电影市场也让电影衍生品市场迅速崛起。此前,由于国内电影市场尚不发达,电影衍生品销售在国内基本没有市场,但近年来电影衍生品的销售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其发展也日益提速。以迪士尼为例,目前迪士尼在中国共有约300家特许商店。2015年5月,迪士尼中国第一家直营旗舰店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开业,主营服装、餐具、书籍、玩偶,涵盖迪士尼、皮克斯、漫威和星球大战四个品牌,迄今已吸引了超过400万消费者。
据迪士尼方面介绍,2015年迪士尼各类衍生品在中国市场增长率超过30%,是其开展在中国零售业务以来增长最高的一年,总销售产品数量达到12亿,平均每秒钟售出38件商品——而这仅占中国零售市场份额的不足0.2%。
多份行业分析报告预测,未来电影衍生品销售将成为我国电影产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其收入总额有可能最终会超过票房收入。此外,随着近年来娱乐产业的发展,与电影频繁联动的手机游戏,也正在成为电影产业新的收入来源。《功夫熊猫》、《愤怒的小鸟》等热门电影上映前,均推出了同名手机游戏,并取得了大量收益——而这正在成为电影制片方争相抢食的大蛋糕。
Links: Ministry of Commerce Market Regulation IP Administration Ministry of Justice
重要链接:中央人民政府 司法部 法制办 法院网 商务部 市场监督管理局 商标局 知识产权局 版权局 公安部 发改委 外汇局
海关总署 财政部 税务局 自然资源部 证监会 金融监管局 民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保部 药监局 工信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文旅部 生态资源部 农业部 航天局 港澳办 侨办 卫生健康委员会 统计局 新闻办 新华网
Contact Us 聯系我們:18930220709 13818266096
Copyright © 2013-2015, www.bilawyer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2013-2015, www.bilawyers.com 未经许可 严禁复制 沪ICP备13021809号-1
A professional legal service website for businesses and professionals! 法律咨询、诉讼代理、合同翻译,找中英双语律师网!